苏作成,男,汉族,1964年11月7日生,大学文化,湖南邵东人,祖籍湘西南隆回。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第八期青年作家研讨班学员。2013年5月,发表于《散文百家》(2012年第9期)的散文《雾中的村庄》,先后被安徽、湖北等省作为高考模拟考试或质量检测的现代阅读文试题,并被《全国大联考官网》、《高考资源网》、《中国大学网》、《高中阅读网》等教育类专业网站转载,还被一些重点中学作为中联考高二语文试卷中的阅读文。[1]
雾中的村庄
苏作成
①我一直觉得,雾中的村庄是有灵魂的,我好想到城市近郊去看看这种状态下的村庄。②尽管天气微寒,但天空的那一枚太阳,还是给了我温暖。吃过早点,我就开始了我的“短程旅行”。然而,还没有从城东走出城市,太阳就淡成了一片圆形的白纸。继而闪一下,便和天空融成了一块。从而,我就确定了这边起了浓雾。
③走入郊外的村庄,雾还真的来得气派。在一处废墟附近,我停了下来。我不知道为什么产生了一种恐惧。骤然像进入了童年,甚至有了一种回到了母亲子宫的那种感觉。我是在梦中吗?我蹲了下来,路边的几棵狗尾草却站在陌生的季节静悄悄地摇动它们的身子。几声虫鸣和移动的影子似的鸟啼,显然也无力撑开这种来得奇异的浓雾。一棵树挂了些枯叶,面对压抑,脱去了生动,只留下梦一样的剪影。
④我知道,如果不是城里的汽车声穿透了村庄,我真不会相信不是在梦中。然而,整个城外的村庄,乃至整个世界,只剩下了孤独的我。附近的田野,只有几畦白菜,在尽力地往我的目光和感知中伸出它们的存在,我脚边的一种野草,静静地匍匐,仿佛领了上级的潜伏命令,一种粉红的米粒大小的花,成了它们警惕的耳朵。在野草的附近,一些开着黄花的菜,全身披挂从深夜走来的露水,也安静着,计划着。一种植物已枯掉了叶子和身子,却依然开出一种像细丝棉似的花球,带着寒冬的眼泪,为丢失的时光伤感。就在左边附近,一个台阶举起的小小寺庙,淡成了一帧历史照片,也在静听尘世的声响。紧挨着它的一棵棕榈树,执拗地让干渴的绿色在暗色中坚守。在东边的雾中突然有了一枚银币闪动,就像某个官吏蛮横的眼神,那是太阳,瞬息它又被雾推开和融化了。雾不让我看到太阳的挣扎,我也不愿意听到太阳挣扎的声音。
⑤然而,我很快喜欢了这雾。雾淹没了城市,淹没了村庄,淹没了我,淹没了无数的思绪、野心和贪婪。雾真是一个高明的艺术家,雾精简了这个世界,雾精简了这个村庄。这个世界,这个村庄在此时此刻成了精品:脚下的一段道路,近旁一些忘记了季节仍然开着花的无名野草;不远处一些菜园,一些废墟,一个寺庙,几个被季节抹黑的菜棚的木架,两三个农家院子的轮廓,还有几个交流的人的声音,几声顽皮孩童的哭叫,几个脚步的声响和孤独的我的躯壳和思考。
⑥那一个白纸的圆在村庄的一处又闪了一下。我疑心它是另一个世界不怀好意的使者,它更像是我所在世界的一个威力无比的漏洞。我开始喜欢的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力量来堵塞这个漏洞?
⑦我感到我的躯体开始变热。我返身朝东边看了一下,那圆的白纸,在雾中已然光亮起来了。很快,越发亮起来的太阳光线,让城市这一面的雾开始后退,那雾竟然闪出一种好看的蓝光。有一座楼房的几排窗口,光鲜地露出了脸。我知道城市很急切地想将雾中的村庄纳入它的视野和地盘。鞭炮声、车子的喇叭声、街道的嗡嗡声,成了城市的帮手。我明白我很快又会被城市逮住,成为一个城市人。河边的一棵树,挺立着,似乎做好了面对现实的准备。然而村庄仍然懒在雾中,没有完全起身,我知道村庄的心事,我也同情村庄的心事。
⑧不久,城市露出了贴近村庄的更多的建筑,在散开了的雾中,清瘦着,精神着。
⑨有了几个农民在田野走动,一个还扬起了锄头,然而我明白,他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将那渐行渐远的世界留下,挖一锄,挖两锄,挖三锄,乃至挖一千锄,也只是枉然。
⑩然而,我真心祈祷,雾中村庄的灵魂,能够变成城市的音符。
2013年第4期《散文百家》
家乡的火车站
如今有了高速公路,家乡的火车站只珍藏在我的记忆中了。
然而,家乡的火车站在我的生命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那是上世纪80年代,我当时在省城读书,每每离开家乡,母亲总会送我去火车站。我家离火车站四公里左右。一路上,我的每个步伐都被母亲的嘱咐和期望浸泡。火车站对我具有了非凡的意义。我的人生从此起程,我的未来从此出发。它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驿站。母亲替我背着沉重的包裹,仿佛背着我的未来和前程。上一段坡时,我发现母亲的脚步慢了,背部勾得深了——就像对狡猾的命运所进行拷问时的一个倔强的问号。
我忐忑不安,我马上要将自己的人生用一列陌生的火车邮寄到飘渺的远方。车站异样地安静,一片树叶的旋转下落,仿佛都能产生巨大的声响。许多虫子在响亮地唱着,仿佛永远生活在童话世界。那边的峡谷,一行雁,呈人字往北飞行。恍惚中,我成了雁中的一员。我的青春和理想将飞向何方?家乡的火车站并不热闹,甚至有些僻静。来往的仿佛只有鸟影和鸟声,人类反倒成了稀有动物。站台上,除了我,除了我母亲,只有三五个行人。火车像时代巨人一样,开向车站,打着喷嚏停下,几分钟就必须起程,往另一个驿站奔驰。我的心仿佛要从胸腔蹦出一样,跳得很快。我上了列车,将行礼扔在座位,然后从窗口伸出头,焦急地寻找母亲。狭长的站台上,母亲的身子那么瘦小,就像一片过冬的树叶;而弥漫在周围的亲情却那么沉重,就像一条滚滚而来的河流。随着列车铿锵的响声,我的前途开始被带走。
不记得是哪一年,我和家乡的火车站完全告别了。然而,从接受高等教育,到参加工作,我不知道有过多少次,从家乡的火车站出发,又从家乡的火车站归来。出发,归来;归来,出发,如此周而复始。我也由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沉稳青年,然后,走向中年。家乡的火车站,显然成了一个见证。随着社会的高速进步,高速公路、高铁,成了出外游子的第一选择,家乡的火车站,一定越发寂寞了。我送孩子进省城读书,选择的起始站不再是家乡的火车站,而是小城的汽车西站,孩子带上我的叮咛,躺在了舒服的座位上。我久久地站在车站,望着远去的客车和孩子的前程。
其实,每个人都有个起始的驿站,无论选择的是火车站、汽车站,还是码头、飞机场,人生的方向盘,最终还是由自己掌握。
2013年03月10日《天津工人报》 03版
附苏作成作品浅析
小说章法 人性关怀
——苏作成人物散文浅谈
何俊良
苏作成的人物散文像小说,形象鲜明,故事生动,情节丰富,悬念、伏笔、照应丝丝入扣,颇具匠心。然而,散文终究是散文,一则生活细节入文,虽有取舍,但毕竟不离真实,不允许像小说一样去虚构与杂揉;二则小说的主题,多由丰富的人物形象予以表现,而散文的思想却可以随时在叙述过程中感慨生发出来。苏作成的人物散文取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见闻,他坦言所写全是身边的真实人物,细节绝不敢虚构;而他想要表现的某种思想,往往于行文中不经意间妙语点出;最重要的是文中的我就是作者本我,我之感同身受,即是人性关怀的自然流露,人情冷暖即是作者本人生命中所承载的事实。散文的生命在于真实。散文的魅力在于真情。作成的人物散文在布局谋篇时无疑运用了小说的结构方法,但是确实是散文。
《那个冬天不冷》写的是作者青年恋情的一个片断。大三寒假回乡的我,与恋人有约,“然而,凭我的家庭条件,凭我的低调处世,她其实没有理由将我做为她幸福的第一选择。她到底会履约吗?”围绕这种患得患失的恋爱情绪,作者紧扣那个冬天的天气、大院周围的风景、顽童、跛腿的叫花子、母亲、父亲、奶奶、黄狗、别人结婚、散步于雪中的情侣等等交错眼中的场景,将读者的心弦拨动,最后余响不绝于“她”的冒雪履约当中。“她”的出场只是一霎那,却使作者铺陈展示的期盼之热烈终于有了最完美的应答,“她”的纯真、她的浓情、她的人性光辉照亮了那个冬天,尽管雪下得正紧,作者感到那个冬天不冷,我也强烈地感受到了“她”充满人间真情的爱恋温暖。
《那个冬天不冷》始终在一种沉郁的氛围中铺排叙述,最后才让人如释重负。而《小石子》却于不乏深情中让人领略到一种过来人应有的轻松明快。作者娓娓叙说了儿时与一个漂亮女孩因一颗小石子的得失而起止感情发展的故事。作者如获至宝的一颗小石子,漂亮女孩也心爱它,“枣树下一只黑狗和一只黄狗激烈的搏斗,也没能将她的目光引走。”作者因此失去了很多玩伴,终于有一天也失去了那颗小石子,而当那女孩有一天捧着一颗小石子来与作者媲美时,作者认定它是她偷了自己的那颗,就抢过来,被烂背帮着她来追时居然将小石子狠狠丢到了池塘中。女孩不再理“我”,“我”在结婚生子后的某个春节才发现小石子当年被偷的秘密。她嫁给了烂背,她坦言“如果你那时将小石子给我,我肯定会嫁你。”这话让作者听着呆了,也让我的身心受到震撼。作者没有明确揭示其中缘故。我读到的弦外之音是,她选择烂背的原因是因为烂背敢于为她所心爱的东西去勇敢付出!敢于为爱付出的烂背如今让“她的项链上镶了一颗真正的宝石。”而“我”想的却是“那颗兀自沉睡在池塘里的小石子,不知它还能属于我吗?”我感到了一种滴血的沉痛,这种巨大落差昭示的难道只是“爱拼才会赢”吗?我却分明感到作者在做物欲横流与淡泊明志的鲜明对比。
《小石子》于轻松明快的叙述中令人感到了失落的沉痛,而《那个少女的故事》却于穿越时空的诉说中绞痛了我的看客心。这是我目前读到的苏作成人物散文中篇幅最长的一篇,三千六百余字。作者不惜笔墨为一个在“非常岁月”中父母蒙冤自溺,艰难成长而热心助人、才刚豆蔻年华又惨遭蹂躏,终于失心疯死的名字可有可无的弱女子立传,彰显了作者人性关怀的悲悯情怀。经不起残酷斗争考验的父母双双跳塘自尽,7岁不到的她没有继续上学而成了一名地道的“家庭妇女”,若干年来,要护侍瞎眼奶奶,要出工,还主动帮助周围所有她能帮助的人。这么柔弱的女孩、这么善良的女孩,撼天撼地却撼不动色鬼恶魔占有的强盗心!“一晨,太阳才射出它最初几缕清纯的光线,她就辞别了这个不无缺乏逻辑的人世。”她的死因直到近几年才大白于天下,而当年致死她的最大嫌疑人如今依然活得滋润、活得精神,“偶尔还要一起去歌舞厅潇洒,回到村子,就会兴致勃勃地谈及十四五岁的舞女,乳房多紧,还有那……”不堪回首的沉痛往事,不堪入目的现实龌龊,恶魔为何没有报应?恶魔竟然还在嚣张!不同的社会大环境,为什么恶人总能游刃有余?作者从人性关怀着笔,却自觉不自觉地触及了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我沉痛!我悲愤!我欲哭而无泪!
苏作成在驾驭人物散文的运笔当中,无疑得益于他的小说创作才华。《那个少女的故事》整个生活细节的选用,都体现了他的小说家的匠心。《阿品》这篇两千多字的人物散文,细节的运用,同样令人称道。写字力求形似,抄优美词语不合标准又整页重抄,做泥巴汽车不满意打碎了却来不及重做,一个词语弄不懂总要查字典,早稻育秧不停地看温度计结果浇多了温水烧死谷芽,打矮效唑令西瓜连藤都长不起,强迫妻子看书,追踪妻子上厕所,打伤妻子,一亩来田非要买台小型收割机……过于追求完美的阿品事实上成了一个生活中的彻底的失败者!作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将阿品的“德行”延续,续说他教育儿子也要像他一样“追求完美”!迂腐的阿品居然将自己的失败经验当成了传家宝强加于儿子身上,这是怎样的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人间闹剧啊!作者批判的矛头直指教育的缺失、人性的禁锢!
阿品简直可以成为过于追求完美者的代名词,如同阿Q成为精神胜利法的代名词一样。苏作成的人物散文运用小说章法,总的说是比较成功的。他的叙述语言基本保持简洁干净的风格,虽然有时却也蹦出点絮叨。显然,他在保持基本风格的同时,力求每篇散文有所变化,企图献给读者尽可能多的新信息。他在努力避免坠入程式化的写作套子,企求开拓更广泛的适合表现特定思想的创作方法。他能于不经意间吐出一两句颇有哲理的话来,令你惊喜,令你赞叹,令你感动……这些精彩的话语,因了情景的铺垫、气氛的张扬而流于自然,毫无牵强、硬扯之嫌,确实值得称道。这些在他的抒情散文中尤其俯拾皆是,本文就不举例了。苏作成无疑是个不错的散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