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走过的城市中,我觉得惠州很美。
她有好山好水。如果寻遍大街小巷,惠州的水不知会给你多少惊喜。我顺便采撷了其中的几颗珍珠。
红花湖。沿湖修了十八公里高标准的“风光带”。她“枝杈”众多,所以尽管湖面看起来并不是烟波浩渺,但“走过了一村又一村”,总是出乎意料,直到走完前程,你才感觉到她就是一首隽永的诗。最热的日子,我们在湖边却感觉凉爽。是的,红花湖虽位于城区,但极目所舒,全然绿水青山,很迷人。水中,游鱼展“翅”,历历在目——皆若空游无所依,水下二、三米视线完全没有被遮拦,水真是“干净得可以喝”。
西湖。惠州西湖原名丰湖,历史上与杭州西湖,颖州西湖齐名。宋朝诗人杨万里曾有诗曰:“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说的就是这三大西湖。杭州西湖我也去过,景色宜人,两厢比较,我倒更喜欢惠州西湖。这里的故事也动人,大多跟苏东坡有关。虽然杭州西湖也有“苏堤”之类,但毕竟惠州才落下了苏东坡的“根”,人生感悟尤深,尤其他与爱妾王朝云凄婉的爱情故事甚至胜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真是“感人肺腑”而又“痛彻心扉”。丰渚园的荷花花色艳、品种齐,加上亭台楦榭的布局,整个西湖大背景的支撑,那风光旖旎就不是一个“好”字所能概括!还有九曲桥横跨西湖,水面与桥面差不多平齐,走在桥上,既有危情的刺激,更有满目美景的感动,让你久久踟蹰,不忍离去。还有那平湖北岸的古树,或高耸,或盘曲,古色古香,神态各异,令人拍案叫绝。还有那鸟岛,用铁丝圈定了环岛水域,划船迫近那“世外桃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那种喧嚣、随意早让你心醉神迷。——这些都是我浮光掠影下的粗浅印象,而西湖真正的“五湖六桥八景”,“浓抹杭州惠淡妆”我却没能描绘。
面对浩瀚的东江,我感受到的只是宁静。这得益于两岸的层级风光带。这里完全没有车来人往的喧嚣,没有大江东去的奔腾,有的只是凉风习习,有的只是和颜悦色,有的只是淡淡的心醉。
小湖小水在惠州那更是普遍。——“半城山色半城湖”吗!惠州的山呢?只可惜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罗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南昆山等我都未曾登临,所以只能轻描淡写地说说。
在惠州城里似乎总能瞧见山的影子。也许是一种错觉,我总觉得惠州是个小城市,不然怎么爬上高楼,远远的眺望,就仿佛看到了远处的青山。我想了想原因,可能一是惠州城市面积委实还是不大(常住人口近200万);二是城市建筑并不拥挤,换句话说,绿化面积很宽,或者说规划很大气,所以无中生有的也“看”出了一些山;三是跟蓝天白云下看得很远也有关系;四是“半城山色半城湖”,我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五是我们住的地方本身挨近城乡结合部,所以一不小心就“以偏概全”了。
但我还是去过小有名气的象头山。
象头山观光,有山景、石景、林景、水景,而云景则被西湖借作“象岭飞云”,列入西湖诸景之一。但这一切我们都没有好好的欣赏,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去洗清泉。上山的路狭窄而曲折,好在全是水泥路面。山的绵延无穷无尽令人心旷神怡,两边的桉树大得出奇。公路上边无端的有水流渗出,甚至形成潺潺的溪流,小瀑布就显得稀松而平常。据说“象头山沿溪流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库和山塘,利于蓄洪削峰,不容易形成山洪。七级水库从山脚一直建到山顶,湖光山色,云蒸霞蔚,长溪怪石,幽谷灵岩,象头山自宋代以来就吸引无数游人前往观赏,成为惠州、博罗一带有名的旅游胜地。”我们进入第三层级,已是极险极陡,公路下方约一百米处已有成年小溪,溪中自然形成了一个个绿潭,每一个小潭均可畅游,但却杳无人踪,因为大家都在追逐更“干净”的地方,更何况山上的小潭确有无数。到了第四层级,来这里的行人少了,我们选在了发电站内一个非常偏僻非常危险,需要攀爬嶙嶙怪石并披荆斩棘才能进入的区域,不熟悉的人是寻找不着的。前面目力所及荒无人烟,因为那是天堑之地,所以此潭之水真是没有人为破坏的清清泉水。没想到战战兢兢辗转到这里,还是有七、八个人捷足先登了,可见“不怕死”的大有人在。此潭面积不太大但却深得可怕,只有起脚的一二米可以落脚,其余则深不可测,好在潭的对面虽为峭壁,却有突兀的岩石,斜斜地落于水中,可借勇者暂歇。“哗哗”的泉水从西面峭壁泻入、从东面悬崖涌出。脚刚入水就感到透骨的凉,好几分钟我们不敢下水,后斗胆潜入,倒是慢慢有了暖意,渐渐也就通体的舒畅,并开始入迷,逐步沉醉。……个把小时刹那间过了,担心出山困难,我们不得不爬出了少有的“快哉”之地。
——惠州让我留恋的还有很多,比如巽寮的海景、热情好客的人们、特别丰富的物产……
——真不愧为“全国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