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在廉桥医药工业科技园区企业的生产车间,自动化机器高速运转,工人们在熟练地进行分拣、包装、检验,场面热火朝天,力求以崭新的业态在第三届湖南(廉桥)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展现品牌实力和文化底蕴,实现企业品牌影响力与市场销售规模的双重突破。
从320国道旁廉桥镇的 “马路市场”,到如今构建起覆盖种植、研发、制造、流通、文旅的全产业链生态,邵东这座以“南国药都”闻名的湘中小城,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如今,它正以中医药产业集群为战略支点,撬动千亿级潜力市场。2025年,邵东申报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背后,是中药材年销售额突破8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128亿元的硬实力,更是中国县域经济探索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的鲜活样本。
地理基因:千年药香的天然孵化场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地理环境对中医药产业的孕育至关重要。邵东的中药种植传统源远流长,可追溯至隋唐时期,当地百姓便以种植经营药材为生,明朝初年廉桥镇已有玉竹种植记载,清朝末年流泽、廉桥等地的玉竹种植面积已达数千亩,“湘玉竹” 美誉远扬海外。这片北纬27°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孕育出了玉竹、玄参、射干等170余种道地药材,其中邵东玉竹以 “猪屎尾参” 为优,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2020年产量达5万吨以上,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我们这里的玉竹、玄参、射干等道地药材,不仅品质出众,产销量在全国也位居名列。”廉桥镇党委书记申战云的话语中充满自豪。地理优势转化为产业势能的关键在于集群化布局。邵东构建“一带一核心两区”空间战略,推动产业从分散走向集群:沿320国道为轴打造中医药全产业链示范带,以廉桥医药工业科技园为核心承载区,配套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区与现代农业示范区。这种“种植在田、加工在园、交易在市”的立体布局,使5万余户种植农户、21.7万亩种植基地与千余家加工企业形成闭环生态,年种植、加工产值达33.2亿元。
创新裂变:从 “二传手” 到 “价值链主”
为突破“买全国、卖全国”的传统集散模式,邵东市将精深加工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突破口,全力推动产业链从交易环节向高附加值的制造环节延伸。
在这一转型浪潮中,湖南省弘华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成为了一个缩影。车间内的电子大屏上,生产订单完成率与库存数据实时更新,一目了然。丁香、人参等2000余种药材在自动化生产线的精准操控下高效流转,实现了每日400吨的巨大吞吐量。
“我们通过全面升级自动化生产线,并自主研发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了提质、增效与降本的多重目标,推动了销售收入的稳步增长。”弘华中药董事长周爱华介绍道。这一举措,正是邵东中医药产业从粗放式经营迈向智能化、数字化现代生产的战略注脚。
这种转变背后体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邵东市政府2022年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悬赏攻克玉竹连作障碍,湖南农大团队揭榜挂帅,培育出抗病种苗,将种植周期从三年缩至两年,亩产量提升30%;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共建的实验室开发仿生栽培技术,使玉竹有效成分含量显著提升;南国药都中药饮片公司牵头成立产业化联合体,通过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订单农业”覆盖80%农户。
电商的崛起彻底重构了销售网络。松龄堂药业与“药师帮”等平台合作,上线600多种、2200余个规格的中药饮片,“每月线上销售额达2500万至3000万元,占公司总收入50%以上,稳居全国行业第一。”总经理曾必正介绍。这种“线上+线下”模式催生出年交易额超130亿元的智慧药市,廉桥中药材市场1200余户经营户辐射全球20多个国家。更值得关注的是,集群企业开发出玉竹咖啡、益生菌、养生粥等30余种食药同源产品,尊方堂负责人信心十足:“国庆两场直播,产值将突破500万。”
政策赋能: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奔赴
“我们将围绕‘中医药文化+’工程发力,把产业打造成‘文化传承好、产业链条长、品牌价值高’的富民产业。” 邵阳市中医药发展事务中心主任龙田建说。这份规划的落地,离不开政策的持续赋能。邵东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引导产业发展,2024年再追加200万元用于种植扩面与良种推广,将中药材基地纳入市重点项目,完善灌溉、道路等配套设施。
投资68.7亿元建设的廉桥医药工业科技园(全省“5个100”重大项目)成为核心载体,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已吸引弘华药业、润天药业、自然堂等企业入驻,2024年园区产值稳步攀升。在更高层面,邵东被纳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市培育范围,获省局100万元展会专项支持,借力湘赣粤港澳中医药联盟融入大湾区市场,出口实现证书“云签发”,1个工作日完成申报全流程。“一带一核心两区” 布局更将种植、加工、物流紧密串联,形成空间集聚、功能互补的产业生态。
生态重构:从产业集群到价值共同体
从廉桥镇的马帮驼铃到智能车间的机械轰鸣,从露天药市的讨价还价到电商平台的秒级交易,邵东的千年药香正在产业集群的催化下焕发新生。如今,这里拥有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建成全国单体最大的中药材仓储物流交易中心,建筑面积达14.1万平方米。全产业链已带动5万种植户、近4万加工人员、2万市场从业人员就业,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产业生态的重构更体现在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连续两届药博会的举办,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既激发药农积极性,更扩大品牌影响力;“中医药+文旅”“中医药+康养”的探索已初见成效,规划中的中医药夜市街区、康养示范基地将进一步拓展消费场景。从玉竹“论斤卖”到“论克卖”的转身,邵东正以“1231”工程(种植产值100亿、加工200亿、销售300亿、工业园100亿)为目标,向世界级中医药产业名城迈进。
当省级产业集群的金字招牌落地,这座湘中小城用千年药香书写的产业传奇,或许将为中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最具启示意义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