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风怒放花千树 万紫千红满目春

  县作协自2003年4月成立以来,队伍不断壮大,现拥有会员118人,其中省作协会员达16人,市作协会员32人。会员来自社会各系统各战线各阶层,老中青结合,突出青春阵容;会员们擅长多兵种联合作战,小说、诗歌、散文、杂文、传统诗词多方出击;特别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县的散文创作异军突起,新人频现,佳作迭出,精彩纷呈,气象万千。平静的邵东文坛因之生机盎然,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仅从县作协主办的刊物《邵东作家》来看,从2004年5月1日创刊以来,迄今已出刊37期,共刊发近50位县作协会员的散文作品265篇,并于2009年8月在总第30期推出了“散文专号”。近5年来的《今日邵东》副刊也不断刊发县作协会员的散文新作。2009年8月15日出版的《邵阳日版》“双清”副刊推出“邵东诗文新势力”专版,其中刊发散文4篇。最近出版的邵阳市文联主办的《新花》杂志亦推出了“邵东散文作品专辑”,集中刊发了我县10位作者的散文力作,并配发了相关评论。据省作协组联部主任、《作家天地》主编曾祥彪透露,由省作协主办的《作家天地》亦将于近期推出“邵东散文专辑”。此外,曾晓风、苏作成、吴仕人、许杰、张亦斌、刘超武、刘向红、张振勇、赵春芳、罗立志等骨干会员在国家及省市级公开报刊发表了数目可观的散文作品。

  提到邵东的散文创作,有一位领导的名字不能不提,他就是现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细云。身居要职的他数十年笔耕不辍,现已出版6本专著,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在县唯一的中国作协会员。其《零缣集》、《片楮集》就收录了不少散文力作。其散文代表作《浯溪八记》在《湖南日报》等报刊发表后产生较大反响,获得了广泛好评。他的《曾国藩故居解读》,从曾氏十大庄园之一的富厚堂入手,全面地解读了曾国藩的学术、为人、为官、修身、治家、教子等诸多方面的内涵,全文洋洋洒洒8000余字,夹叙夹议,考证翔实,透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强大的邵东散文作者阵营中,曾晓风当属领军人物。他在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创作,小说、诗歌都曾尝试过,但直到90年代末才真正找到自己的“文学坐标”,在散文领域“杀出了一条血路”,从而形成了他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2001年5月,曾晓风将自己在各级刊物上公开发表的40余篇散文结集为《走过岁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我县的第一本纯文学意义上的散文专著。这些作品按内容分为“屐痕处处”、“人生五味”、“岁月悠悠”、“小村之恋”四辑,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示了他的散文创作才华。他“把自己对人生深沉的思索和深切的体验,把对生活由衷的微笑和诚挚的泪花,淋漓尽致地从笔端流露出来。”诚如伍经建先生在序言中所概括的,他的作品,“在自然化的生活记忆中,蕴涵着思乡恋亲的不解情结”;“在个性化的生活体验中,凸显真善美的人格精神”;“在哲理化的生活思辨中,达到某种超越性的艺术领悟”。试以他发表于《湖南日报》“湘江”副刊头条的《走进地层深处》为例,文章开篇交代:“这个村庄盛产柴煤。”接着以诗的语言叙述:“煤往村人脸上抹上浓重的釉彩,这是村人以煤为命的观念在日光中折射出来的耀眼光亮。”在《黑暗》一章中的叙述和描写,更是给人以灵魂的震撼:“这种黑暗是透骨的。…….矿井里的黑暗渗透每一根神经。”“煤也是黑色的,但那种黑饱蕴着光明,黑色的外衣裹不住左右流盼乌金般的灵动。”毋庸置疑,没有对矿山生活的细心观察和对矿工生存环境的深切体验,绝对写不出这种感触深刻的语句。透过现象看本质。曾晓风从煤的燃烧过程,“看清了煤黑色的本质”:“煤其实是黑暗的矿井中最亮的光源。”这种感受是独特的,引人启迪,发人深省。

  近年来,曾晓风在沉寂了好些时日后,又“披挂上阵”,其散文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新作《寂寞香樟》、《天涯潇湘》等篇什,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表现形式,比早期的作品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以描写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为题材的《寂寞香樟》,从一棵“全程见证曾国藩家族荣辱兴衰的”六百岁的古香樟入手,深刻剖析了曾氏家族的荣辱兴衰史,文字间渗透了作者思考的质地以及拨云见日透析的目光。穿透历史烟云的解读,仿佛还原了真实,抑或延伸出另一番人文空间。该文由“且听风吟”文学网站加了“编者按”推荐发表后,点击数不断上升,先后被天涯社区、中国语文网、中国教育文摘、中学语文中考高考网、第一作文网、备课资源库、公文大全等数十家网站转载。

  许杰应该称得上是邵东散文创作领域的“第二号种子选手”。这位年届不惑的血性汉子,毕业于武汉某高校,早年在偏远的邵东铅锌矿工作,下岗后受聘于县内一所民办学校,近年来在外担任建筑工程监理,我在“芙蓉国”湖南作家网上陆续读到他的新作。许杰的文学创作涉猎范围很广,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均颇有建树,而且主攻网络文学,是我县著名的网络写手之一。近年来我已陆续在《今日邵东》文艺副刊和《邵东作家》上选发了他的《昭阳侯城:废墟上的秦风汉韵》、《寻访洪桥:永远的中国廊桥经典》、《百年深宅荫家堂》、《资东书院随笔》等散文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从“身边的风景”着眼,从细微处入手,从司空见惯的平凡景物中“发掘思想的闪光点”,因而他的散文显得纵横跌宕、大气磅礴。他的《怀乡赋》在《芙蓉国——湖南作家网》加了“编者按”隆重推荐,编者认为,“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它紧扣文题,围绕故乡的上下左右展开联想,作者极尽笔墨地展示了在他乡思念故乡的浓浓情意,但这种展示又不是平铺直叙地绘出的,而是在字里行间流溢出来的,从而使文章拥有了一种含蓄美。梦幻似的比喻是本文的最大特点,如粒粒珍珠,把一篇悠悠的散文串缀得熠熠生辉,值得称道。”他的《仰谒互生墓》,以不常用的第二人称手法行文,让人倍感亲切,仿佛身临其境:“那一天,无数的青年走上街头……你一袭长衫,携一铁壶,点燃了国贼阴谋作恶的巢穴,演绎了一曲侠士的传奇。”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那一束束火焰,光照史册,在曲折的道路上漫延,盛开成五月绚丽的花朵。许多年后的今天,以至于我站在这片墓基上,目光穿过历史的峰峦,依然可以感受到你那呼吸的灼热。”这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描写,具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

  新宁籍的张振勇是邵东女婿,从军营转业到邵东人防办工作,这样也就成了我县散文作者阵营中的一员得力干将。他在部队时就发表了不少作品,除了新闻外,大多是散文。刚接触他的散文作品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作品大多是千字文,言简意赅,见微知著,主题集中,思路清晰,取材广泛,视野开阔。他的作品与其生活经历紧密相连,有军营趣事,有旅途见闻,有人生感悟,有生活启迪。初看标题便略知一二:《故乡的泉,故乡的船》;《走进防空洞》;《无悔的选择》;《烟雨空濛天子山》;《又是母亲节》;《挽住春天》:《缝补幸福》…….其新作《落日悬春愁》,写参观永州柳子庙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但绝不是一篇一般意义上的游记。作者透过厚重的历史烟云,与1200多年前的柳宗元深情对话:“其实,你是一位贬谪于此的犯官,但你却把自己的心血倾注于永州黎民,你把接触百姓所见所闻的苦难用文字记述下来。”“而在怡情山水的文章里,你又以至美的笔触,大力抒写永州的山水之美,读你的永州八记,就会为你笔下的永州而心驰神往。”在愚溪畔行吟,作者进而深刻地领悟到:“在永州,你自以为‘愚’,其实,你的心里是最清亮的。你清亮的心田,就像庙前这条流淌了千年的小溪。”继而进一步引人深思叩问:“这条清亮的小溪,因你的命名而凸现出了一种神秘色彩,小溪愚乎?智乎?”自古文人皆多情。张振勇此时不禁心潮澎湃,“面对遗迹,眼里看到的是一溪春水,心里流的却是两行清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景此情,感人至深。

  在邵东的散文作者阵营中,苏作成无疑算得上一位重量级的人物。苏氏钟情于文学,数十载乐此不疲。早期主攻短篇小说,有《流星也有痕》一册面世;近年致力于散文创作,不断有佳作见诸报刊。继散文《一棵奇丑的老树》2007年在《四川文学》发表后,散文《夜鸟》被收入《芙蓉花开——2008芙蓉国网络精品文选》;散文《水竹》被收入《芙蓉花开——2009芙蓉国网络精品文选》;散文《一片红枫叶》获中国散文学会2008年度散文入围奖;此外,共有《桂花树》、《小野草》等8篇散文被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文集选用。或许得益于他的小说功底,苏作成的散文亦擅长于构思,且大多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夜鸟》,通过一次普通的烦恼中的夜行,一开始便营造一种浓浓的阴森恐怖的氛围,让人提心吊胆,悬念顿生。仿佛在走投无路之际,“却突然在空中闪过一道极强的光,那么地细小,又是那么地明亮,特别是那么地新异,那么地让我的灵魂清醒而充满力量!”山穷水复疑无路之际,我们期盼已久的主角终于闪亮登场了:“原来,有一只夜鸟在锐叫”,于是,“我的灵魂仿佛得到了滋养,马上抖擞着精神立起来…….”这只神奇的“夜鸟”成了唤醒人类灵魂的“精灵”,尽管出场时间不久,“戏份不多”,却令人过目难忘,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

  在邵东文坛,吴仕人以独树一帜的生活散文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尽管在某些人看来,他的作品不是那种纯粹意义上的散文,且题材多少有些单一——基本上都是些“身边琐事”和“家长里短”的生活故事。但偏偏是这种“平凡的日常生活记录”却吸引了不少普通读者的眼球,笔者的妻子就算一个,她基本上不看“你们那些文人写的酸溜溜的‘狗屁文章’”,却对“玖哥”(吴仕人的外号)的作品情有独钟,往往一字不漏地一口气读完,并直呼读了痛快、过瘾。据我分析,他的生活随笔之所以有如此神奇的魔力,一则在于其作品取材于人人熟悉或经历过的日常生活,全无“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读来让人感到亲切、自然;二则在于他的写作手法随意活泼,其轻松的叙述方式和幽默的语言风格常常令人忍俊不禁,甚至捧腹大笑。那些排比句式和俏皮话的运用,仿佛信手拈来,令我等自叹弗如。难怪乎他的作品吸引了一大批的“粉丝”。其作品一发表,往往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他的这一类作品大约有四、五十篇,其中《我和祖海握过手》、《陪读》、《考驾》、《劝架》、《羊皮短裤》等篇什尤为引人注目。

  “巾帼不让须眉”。在散文创作领域,邵东的女作者群毫不逊色于男同胞。刘超武、刘向红、赵春芳(石小幺)、刘艺波、周美彦、张素梅、曾巧云等名字也许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她们的散文写作角度和手法均各有千秋,创作成就则参差不齐。近年来。创作最活跃、成就最大的当属前面三位。

  先说刘超武,乍一看,这是个挺男性化的名字,其实却是一位很含蓄、内敛的“大家闺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好读书、爱写作是她多年来养成的好习惯。但以前是自娱自乐,发表作品则是近年来的事。在朋友的怂恿下,一发而不可收拾,至今已公开发表散文作品15篇。《从魏源故居到花瑶古寨》、《王夫之素描》、《侗寨之夜》、《浯溪之摩崖石刻》等发表后获得圈内外一致好评。文如其名。刘超武的作品显得很大气,视野开阔,想象丰富,

  引经据典,纵横捭阖。试以其《王夫之素描》来分析,该文从叩访王夫之的故居“湘西草堂”着手,进而追寻先生的足迹,把这位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郁郁不得志的人生轨迹展示在世人面前。脉络清晰、行文慎密、考证详备、见解独特,足可见作者严谨、慎思的治学态度。作者认为,“王夫之无疑是高贵的。一张书桌,一盏孤灯,在冷风凄雨中却写出了真正达天人之理、通古今之变的书。”但高明之处在于,她并未浅尝辄止,而是进一步展开想象:“也许在著书之余,他会抚琴一曲,琴音也定会如他清风般孤高,凤鸣之声又岂是燕雀能懂的?聆听的知音也只有这草堂的‘枫马龙藤’了。”这种联想完全符合王夫之的个性特征,切合当时的情景,把人物的个性烘托得更加鲜明。

  再说刘向红,当时作为基层的电视工作者,采写新闻的任务较繁重,但她很勤奋,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热衷于“敲键盘”“过把文学瘾”。短短两年,也有近20篇作品见诸报端。现担任县旅游局副局长的她尽管事务繁多,但依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最初读到她的散文是《畔塘水库》,写其家乡的一座小水库,文笔优美,意境迷人,感觉是个“写文章的料子”。后来陆续编发了她的《清丽凤凰》、《风情桂林》、《三峡,放逐的梦想》、《走进侗乡》等游记散文,也在“生活副刊”发了她的《亲爱的老鼠》、《几十年怕狗》、《牵手的爱情》等闲情散文,觉得她和刘超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风。如果说刘超武是“英俊武生”,则刘向红属于“俏丽花旦”。前者的文笔硬朗、健硕,后者的文风清丽、婉约。

  女作者中,赵春芳(笔名石小幺)无疑值得一提。她的网络文章颇受好评。我编读过其几篇散文《幸福像花儿一样》、《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圈子》、《新鞋磨脚》等,文笔流畅、淡定,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三十岁女人对婚姻、家庭、生活的领悟,充满了生活的智慧。最近又读到其游记《浮生凤凰》、《前世今生之洪江古商城》、《在喧嚣和静寂中盛开》等,对她又有了新的认识,其游记散淡细腻,娓娓道来,让人恍如身临其境不能自拨。如此看来感情细腻的女人写起文章来,总有一种让人一睹为快的激情和欲望。

  …………

  以上仅列举了我县部分散文作者及其作品略加分析,限于篇幅和手头所掌握的材料不够,许多在散文创作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作者未及一一点评。如荣小平、彭鹤鸣、佘锦华、申杰锋、王振华、张亦斌、刘逸中、刘艾青、廖春晨、张靖远、魏得丰、赵延文、羊卫东、刘庆辉、宁文彬……等等,他们都创作、发表了不少精品力作,有的还在省内外和全国获过大奖。其实,对于庞大的邵东散文作者群来说,仅靠我这一篇分析文章,难免不以偏概全,大有遗珠之憾。

  综上所述,邵东的散文创作现象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作者阵容强大,这是一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队伍;二是创作题材丰富,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生活为广大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三是创作手法多样,不同的阅读兴趣、不同的创作经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尽管我们的散文创作有了较好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毋庸回避的现实是,我们我们还没有作品质量上的明显优势,还没有产生有着广泛影响的散文名家。因此,我们期待有更大的突破和提高,我们亟需形成集团冲锋的优势,力争早日出精品、出人才、出影响,走出邵阳、冲出湖南,走向世界。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让我们高擎文学的大旗,倾力打造一支强大的散文创作队伍,打造成一个响当当的散文品牌。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商贸之都
  • 网络中国节清明(邵东)
  • 邵东政务
  • 文明邵东
  • 图片邵东
  • 影像邵东
  • 邵东文艺
  • 天下邵东人
  • 学习园地
  • 新闻中心
  • 邵东风貌
  • 书记市长报道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东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