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诗性抒写中的纯粹文本

  十年前读到晓风的散文的时候,我就觉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灵性和诗意。而且,他的散文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几乎每篇都像散文诗那样精短和精美。后来,晓风将他的散文集《走过岁月》送给了我,让我有机会系统地品读到他更多的好作品。

  晓风将《走过岁月》分成四个部分,在读完这部散文集之后,我很明显的感觉到,这其实就是他解读人生与社会的四个视角。

  在他的第一辑里,我们读到的是作者对一些文化地域的心理游历和精神放逐。读《寂寞香樟》,我读到的是一个湖湘文化代表人物留给我们的一种文化见证,和这种文化见证被世人遗忘的无边寂寞。那是积淀在六百年历史岁月中的文化沧桑,那是遗留在我们视觉中的文化碎片。晓风在对这种文化物象的解读中,让我们见识了这种文化遗存所包容的多元性,然后,我们顺着他的文化视线,跟着他走进这种文化碎片深处的一缕惆怅里。那棵古樟树既是生态的,又更是静态的,它委实就是抒写在湖湘文化气象里的一个历史符号和文化符号。

  《走马湘西》是一组散文短章,它其实就是一组湘西速写系列,充满风情意味,也充满水墨意蕴。再读到后面几篇写生态景点和文化景观的散文《阅读岳阳楼》、《车马灯》等作品,我感觉到,晓风一直很注重从景点的外部形态深入到景点的内在文化的发掘,这就摆脱了游记散文那种“到此一游”的简单解说的俗套,而让作品有了一种“到此一读”的品味。

  一个散文作家的生活经验,是直接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找到内在的脉络的。现在是一个散文繁荣的时代,也是一个散文杂乱的时代。网络上的散文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报纸副刊发的也多半是散文。以我对散文的理解,这是一种令人欣喜也令人忧心的现象。这种现象给我造成的最大困惑,就是散文的大众化和通俗化。只要你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你都可以用文字记录你生活中任何琐碎的过往与历程,这也就是当下散文写作的大众参与意识。但是,从严格的文学意义来审视当下的散文,我们不能不忧心的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本,散文的本质元素正在被这种大众参与意识的文字浊浪淹没。生活与文学的空间距离,就在于对生活记忆的审视和颖悟,而不是对生活的文字复制,这是散文最本质的艺术元素。

  晓风的散文中,有很多是直面生活的篇什,但他却并没有对他生活经验中的事物和记忆作简单的描摹和记录,他很善于用一种远距离来观望他经验中的生活。这样,他就从他的生活中窥见了更多理性的发现,找到了对已有的生活经验里那些事物和场景的客观辨识和思想情绪。这种远距离的生活写实,恰恰拉近了一个散文写作者还原生活的心灵距离,让现实生活在文学的关照下,呈现出一种更清晰更理智更透彻更客观的状态,这是文学更是散文必须存在的精神指向,否则,散文就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存在了。

  晓风这部散文集的第二辑里,收集的就是他对人生种种个体经验和现实场景的抒写。《物语四题》,写了桥写了路写了树写了水;《空谷》一文写的是他面对一片空谷幽境引发的一种情绪和禅悟;《走进地层深处》以一个进入煤矿矿井里的挖煤者的视觉,来表达那种远离阳光的诡秘空间里的种种微妙的心灵体验和精神倾轧;《疯长的刺槐》、写一种树木的生命状态。这些作品中,晓风并没有避开也无法避开写实,但他却并没有直面这些物事,而是用非常冷静又非常抒情的笔调来抒写他对这些物事的心理识见和精神探微,并开掘了它们的人文内涵。这样,生活的经验都进入了他的文字内部,而不是文字在牵制生活的本源。

  在第三辑里,晓风的散文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些记忆中的碎片,是一种怀乡和怀旧的情绪。但他在这组散文里,依然保持他散文创作那种空灵飘逸而又稳健结实的笔调,写实中没有直露的痕迹,抒情中没有空洞的俗丽,而是用诗性的语言来描摹和抒写他那些过往的事物和场景在他心灵中的一道道刻痕和温情。这些作品都不是很长,几乎都是千字文,却很有一些内涵和张力,就像一只井口并不大的水井里潜藏着的水,深幽而又透彻,反射着一种晶莹的光芒。

  在我原来的记忆中,晓风是写过不少诗歌和散文诗的。现在,这本散文集让我再次找到了这种记忆的佐证。因为他这部散文集的第四辑,其实就是散文诗。《巫风飘荡的村庄》、《小村之恋》、《在时间的河边走走》就是由一组组散文诗构成的篇章。其中,《小村之恋》由八十四篇散文诗组成,《在时间的河边走走》由五十篇短章组成。这些作品,有些就是哲理短语,但又不是那种说教式的哲语,而是都有鲜明的形象作为依附,用文学的形象,用事物的外在具象和内在逻辑来支撑那种令人深思的人文哲学,既不空洞也无说教,而是充满了文学的审美意趣和人生的逻辑意味。诗性的语言,诗性的构架,诗性的慧悟,诗性的识见,无不隐含在文字的韵律里。

  晓风的散文很显然已然趋于成熟,也形成了他的个性风格。但是,我也发现,正是他这种过于诗性的抒写,流露出了他散文中的一些刻意和雕琢,约束了他的思维走向的大气和宽广。在这本散文集里,他的很多作品其实还可以开掘得更有深度,也可以写得更加洒脱,但因为他受到这种思维走向和文字过于诗性的制约,而没有放开其中内在的思绪而被扼制了,显得稍有一些拘谨。

  不过,对于一个已经具备比较良好的散文创作元素的作家来说,我相信晓风这种不足会在他今后的创作中逐渐消解,从而写得更加从容淡定,更加大气深邃。

  2010年8月20日草写于永州市文联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商贸之都
  • 网络中国节清明(邵东)
  • 邵东政务
  • 文明邵东
  • 图片邵东
  • 影像邵东
  • 邵东文艺
  • 天下邵东人
  • 学习园地
  • 新闻中心
  • 邵东风貌
  • 书记市长报道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东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