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育德于心 养德于行——邵东城区三中老师宁奇珍以德育人小记

“宁奇珍老师,咱们班的学生在公共汽车上学雷锋做好事,受到救助的老人子女送锦旗来了……”7月13日清晨,宁奇珍老师刚到办公室,班主任谢老师就充满喜悦地告诉她。

一直以来,邵东城区三中宁奇珍老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之本,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在学校与社会造成了很大反响。育德于心,养德于行已经成为其语文课的特色品牌。

“打铁还需自身硬”

“打铁还需自身硬。”欲使生有德,必先师有德。毋庸置疑,语文教师是学校德育的主要践行者。

有一年的清明节,宁奇珍带着班上的学生,代表学校去匡互生和王家栋两位烈士陵园扫墓,步行来回足有5公里路程,因而在回校的路上同学们有点散漫。宁奇珍把学生带到操场跑圈,罚学生,也罚自己,直到她自己也跑不动了,同学们都围着老师哭了。宁奇珍说:“我们在校内代表自己,出校门代表学校,学生就应该有学生的样子。”从此以后,同学们都说,宁奇珍老师比班主任还厉害。

以爱育其德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爱学生的“无知”,爱学生的“幼稚”,爱学生的“好奇”,爱学生的“哭泣”,甚至爱学生的“捣蛋”,爱学生的“调皮”……

宁奇珍班里有一个学生爱打架,并在社会上结交了一帮不三不四的人,为学校添了不少乱子。宁奇珍见他很讲义气,比较有正义感,就从这方面对他多加引导。见他字写得好,就让他办板报;开运动会时受了伤,就给他打饭……鼓励他进步,告诉他成就大事的道理。后来,他进步飞快,并当上了班长。

宁奇珍班里有一个很文弱的女生,文笔优美,很多的得意之作常出自她的手笔,也因此成为她语文教学生涯中不可多得的“才女”。却偏偏生不逢时,父母离异,从此郁郁寡欢。她封闭了与别的老师和同学的坦诚交流之门,却不拒绝宁奇珍老师,经常与她进行网络交流,QQ成为她们之间谈心的最佳工具。她经常把自己写的散文和小诗发给老师修改。慢慢的,她的作品登上了报刊,和老师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她有一个美丽的网名——出水的莲。宁奇珍说,能亲眼见证出水芙蓉那一刹那的柔美,我是幸福的!

细致入微,点滴到心。课堂上,宁奇珍严以执教;课下,她和学生一起打羽毛球,一起唱卡拉OK。这种和谐的爱像一根无形的红飘带把宁奇珍与同学们紧密地连在一起。

以严导其行

宁奇珍紧紧围绕徳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要求,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中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

语文课上,宁奇珍以系列化的活动为载体,借助国庆节、端午节、五四青年节、五一劳动节、教师节等节日,进行传统教育,到附近的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传承红色基因教育,通过黑板报、博客、宣传栏等平台,进行德育教育,打造生机勃勃又丰厚韵致的语文德育文化氛围。

围绕“拒绝手机,戒除网瘾”,“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抗震减灾,应急避险”,“阳光体育,快乐生活”等主题,宁奇珍在语文第二课堂开展了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言行做到收放自如,有机和谐,学生们的规则意识不断增强。

寓教于乐

春风化雨是德育教育的最好形式。宁奇珍努力实现以活动为载体前提下的寓教于乐,在课余时间举办德育主题演讲比赛、征文等,为德育工作提供平台,为学生全面发展助力。

他,一个叫木的男孩,其貌不扬,矮墩墩的,一幅深度近视眼镜,给他增添的不是学识的渊博,却是一种滑稽的模样。很多人都笑话他,常让他无地自容。而且成绩平平,常惹是生非,但宁奇珍从来没有歧视他,给予他的是比别的学生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宁奇珍常在他的每日抒写本中留下只言片语,或是肯定,或是鞭策,或是建议,不曾想带给他那么多的感动。毕业之后,他去了广东打工,春节回家,特地来看宁奇珍老师,说:老师,初中三年里我就只服你,你的理解和鼓励我不会忘记,那些每日抒写本我都珍藏着哩。憨憨的脸上,不失可爱的神态。宁奇珍说:能亲自看到昔日的“丑小鸭”变成绅士般的君子,我是幸福的。

站上神圣的三尺讲台,宁奇珍立志做一个纯粹的人民教师。纯粹就意味着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愿做红烛,甘为人梯。宁奇珍将义无反顾地在“教书育人”这条充满荆棘,也充满鲜花的路上走下去。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商贸之都
  • 网络中国节清明(邵东)
  • 邵东政务
  • 文明邵东
  • 图片邵东
  • 影像邵东
  • 邵东文艺
  • 天下邵东人
  • 学习园地
  • 新闻中心
  • 邵东风貌
  • 书记市长报道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东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