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雯:天再高又怎么样,踮起脚尖就更接近阳光。加油,努力!未来可期……”7月16日,邵东城区三中380班学生彭嘉雯翻看着语文老师宁奇珍奖励给她的书籍,里面的话语如冬日暖阳,让她倍感温暖。多年来,宁奇珍将语文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将文以载道作为语文教师的价值取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创新德育方式,对所有学生“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积极践行“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的教育理念。
宁奇珍刚参加工作时,任教于远离城区30多公里的乡村小学——简家陇镇堆头学校,设备简陋,一个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就是教师的所有家当。但是,她倾心教育,立志做有境界的老师。她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事业,在三尺讲台上上好每一堂课,在课上课下关心每一名学生,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2001年的冬天,下了场十年难得一见的大雪。宁奇珍发现班上听话懂事的刘洋同学还没有来。下课后,她通过询问其他同学,到刘洋家里家访才得知,这个学生出生不久父亲就因车祸去世,母亲改嫁,年迈的爷爷奶奶吃着低保拉扯她长大。面黄肌瘦的刘洋蜷缩在床上发着高烧,被子又脏又薄。宁奇珍含着泪背起刘洋就往镇上的卫生院跑,给她支付了医药费,并将身上刚发的工资全部都留给了老人。尔后,每天的饭菜她都将一大半分给正在长身体的刘洋吃,每学期开学她都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省下一部分给刘洋交学杂费和搭餐费,并时不时对刘洋进行心理辅导,鼓励她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20多年来,宁奇珍自己也记不清帮过多少像刘洋这样的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功崇惟志,业精惟勤,渐渐的,她得到了学校领导、同事、学生甚至家长的喜爱,她成了这个乡村学校里年轻的名师,后来,宁奇珍调到到城区学校教书,伴随她来到城里的依然是对学生满满的眷恋与对德育方式的变革追求。宁奇珍主创了“寻根·祭祖 饮水思源”主题德育活动,在每年的清明节,要求学生表达对先祖的浓浓思念和真诚敬意,写得出乡愁,记得住根脉。她挑选出优秀的“我的家族传奇故事”文章,由校长亲自作序,编印成书,形成了完整的“寻根之旅”。
宁奇珍时刻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国家的兴衰与社会的发展,努力成为教书育人的“大师”。她既脚踏实地上好每一节课,关心每一名学生,又经常仰望信仰的天空,关注国家的命运与民族的未来。在她的关心下,那个成绩平平、常惹是生非的小男孩,后来成了抱负不凡、顶天立地的男儿;那个父母离异、郁郁寡欢的小女孩,获得了“出水芙蓉”的嬗变。
“当我看到每一位学生不断地吸取知识的营养,像花儿一样慢慢地绽放,我就觉得特别幸福。”宁奇珍微笑着说。不求回报,静待花开,在教书的过程中,一些幸福的片段,像一粒粒珍珠,贯穿在宁奇珍的教育生活中,她,乐在其中。